九阅书云 > 其他小说 >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更新时间: 2025-01-03 18:08

1. 中国式界限1. 中国式界限“界限”一词,对中国人来说仍是新鲜和模糊的。大约在九年前,我初次听到“界限”一词时,竟陌生得与词的本义背道而驰,模糊得如被重重纱布笼罩,感到隐约的不安。

尽管少数人已从混沌的无界限开始捍卫自己的界限,但大多数人的越界还在无意识中进行,这些行为往往被冠以正义或“为你好”的帽子。看看以下情景,是不是非常熟悉。

情景一:夹菜

不久前,我的好友跟我提及她到闺密家吃饭的“惨痛”遭遇。闺密的妈妈坚持给她夹菜,一只鸡腿占据了她的半个碗,偏巧她又不喜欢吃鸡腿,结果一整顿饭,她都在扒那一半没被鸡腿盖住的饭。

大家可能会跟我提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告诉阿姨你不喜欢吃鸡腿啊?答案肯定也是大家所熟悉的,阿姨会说,鸡腿好啊,你太瘦了,要多吃点儿,并且坚持把鸡腿放到你的碗里。你坚持,对方会比你更坚持。

情景二:尊老

“尊老爱幼”这几个字本身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却在朝相反的方向进行。

在我看来,“尊老”意味着尊重老人的意愿,尊重老人是独立的个体。很多人在“尊老”时,往往不顾及老人的意愿。老人好好地在过马路,你偏去扶他,一方面暗示他连马路都过不好,另一方面也打乱了他过马路的节奏。

下次要“尊老”时,能否真正尊重老人,先问一声,您是否需要帮助……

情景三:爱幼

以爱幼的名义越界,真的太常见了。孩子说吃饱了,那怎么可以,你还没吃够呢。孩子说我不冷,那怎么可能,你一定冷的。

孩子在一遍遍试着自己穿鞋子,你二话不说,拿起鞋子就套上孩子的脚。

遇见可爱的孩子,不管孩子是否同意,就捏一下粉嫩粉嫩的小脸。更有甚者,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一把抱过来或一口亲下去。

中国人对待界限的模式大抵就是因为从小被如此对待而来的吧。当孩子要反抗时,身边就会传来一个声音:“这是因为爱你啊。”暗示着孩子理应接受。

情景四:拉帮结派

这种无界限表达方式,其实很普遍。很多人在发表看法,或提需求时,会说“我们大家觉得”“我们所有人都这么看”。似乎不拉上大家,不足以有理有据;似乎不站进队伍,不足以抗衡心头的无力感。

其实很多时候,“们”并不存在,只有“我”而已。

情景五:催婚

父母好像永远都比你知道你该什么时候结婚,该跟谁结婚,甚至比你更知道你该什么时候生孩子,生男孩还是生女孩。

情景六:劝说

有一天,我与朋友谈起另一个朋友为婚姻而苦恼,有想离婚的念头。结果我的朋友还没听完,就开始激动地说,离什么婚啊,孩子都这么大了,得过且过吧。没完没了地说了一大堆,听得我直冒冷汗。

人到中年,谁没事想离婚呢,有此想法,想必当中有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很多人不明就里,甚至不想明就里,只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你说我要换工作,就会有人跑出来说,好好的换什么工作……反正不管你说什么,都会有人跑出来劝说你,不要……

还有情景七、八、九、十……

我想声明,以上情景所列越界行为我并非没有做过。我被越过界,也越过他人的界,现在也在所难免。不同的是,如今我会时刻带着觉知,提醒自己不要越界。

接下来,我们再讲讲另一种方式的越界——如何把反越界演变成越界,也就是隐性的越界。

一位妻子看完我关于“中国式界限”的文章后,推荐给她先生看,担心先生没有仔细阅读,干脆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先生听,谁知却引起了激烈的争吵,受到先生的指责。

这位妻子分享文章给她先生,并不越界,可当她想通过朗读来确保先生仔细阅读时,其实就是在实施隐性操控,实质就是越界。

而她的先生,界限被侵犯时,无力为自己守护,于是采用攻击的方式,指责对方。这就是典型的反越界不成,反而演变成了越界。显然,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我的界限、你的界限,纵横交错,混杂一处,加上投射其中的情绪,更是一团乱麻。

这种事情,在我身上也发生过。有一次,我参加了太极禅课程。第二天,当我进入课室时,发现我的位置被本来坐在我后面的一位女士坐了,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惊讶,一般禅修课程会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第一次坐的位置会沿用至课程结束。

接下来的一天中,我一看到那个占我位置的人就有情绪,甚至跟一同参加课程的好友抱怨,指责对方的不是。说着说着我自己笑了,我意识到,当我的界限被侵犯而又无力维护时,就开始越界,想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

真相其实是,当我无法为自己守护,无法跟对方简单地说声“嘿,我想坐回自己的位置”时,我的内在就会有沮丧、无助和无力感,这些不被表达的感受衍生成愤怒,于是我便开始攻击对方,想告诉对方她是不对的,她不应该这么做,而此时我已经越界了。实际上,对方有什么样的做法、什么样的价值观,那是她的人生、她的世界,与我无关。

生活中常见的另一种反越界不成却变成越界的情形是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所有受害者内在上演的都是一种隐形攻击。通过展现自己的受害,来实施对对方的潜在攻击,而攻击就是越界。

受害者会传递和投射内在的愧疚,通过罪恶感来操控他人。而这样往往从不失手,因为愧疚是那么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所以面对受害者,是很让人难受的。

受害者更可怕的地方还在于,对于自己的被越界,不但不想去守护,反而觉得我终于找到你的罪证了,我终于可以实施对你的控诉了。这样的控诉往往有其更深的来源,大多数时候,受害者只是利用眼前事报之前的仇而已。

第三种反越界演变成越界的情形是被侵犯的都是自我的界限,通常体现为自我憎恨、自我攻击,甚至是自残。

当自我的界限被侵犯时,有的人会产生都是我不好的错觉,这跟自我的低价值感有很大关系。于是,别人插我一刀时,我也顺便再插自己一刀,毫无自我界限可言。

看见他人对自己的越界很容易,而看见自己对他人的越界所做出的反应(隐性的越界)却很难,因为隐性的越界伴随着很多的应该和理所当然,想要看见这个部分,就需要对自我的冲击与内省。

而内省有时意味着自我重塑和再次选择,是需要能量与勇气的。然而,成长离不开这样的愿心,去看见,而后再次做出选择。

看见之后,怎么去做呢?到底如何守护好自己的界限,又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呢?

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这就是心灵的纯真。延伸他的话,我想说,不去侵犯,也不被侵犯,这是心灵的纯真,也是灵魂的智慧。不侵犯,需要放下操控与恐惧;不被侵犯,需要内在的力量。而智慧,就是从根本上接受彼此是独立的个体,去掉骨子里的依赖性,就有可能做到既尊重他人,又能为自己负责。

如何做到不越界呢?在他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就会对他人产生一份信任,不剥夺他人的成长机会,不妨碍他人发展面对问题的能力。正如张德芬所说,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受苦是心灵成长的资粮。

意识到这是他人的事,我们便清晰了自己的位置,做一个陪伴者和倾听者就是当下最好的给予。

去倾听和陪伴,而非直接去把对方的问题解决,抢走他人的问题,剥夺他人去经历的权利。被允许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很多孩子的渴望。大家应该都体会过父母直接把孩子的困难解决之后,孩子的沮丧感。例如,孩子正在鼓捣他坏了的玩具,爸爸一把抢过来帮他修好,这时候孩子是很懊恼和郁闷的。

我们还可以分享我们的经验,但不是站在一个“我懂,你不懂”的角度去指导或说教,又或美其名曰提供帮助。一个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和体会,获取自身的经验,化为自己的生命财富;又或者是经由他人的分享,对自己有所触动和启发,从而调整自己。

如何不被越界呢?在我遇到困扰时,我成长路上的启蒙老师许宜铭说,尊重而不放纵,邀请而不要求。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当然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而当我们真的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时,也意味着我们要自我负责,收回对他人的期待,不把自己的力量交托出去。

所以,当他人侵犯了你的界限时,该为你的困扰、需求甚至情绪负责的人是你自己,你是那个要主动去沟通的人。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关于我的位置被别人坐了的例子,最好的回应方式不是去评判,而是坦陈和开放自己,去负责任地沟通。这种沟通不是去指责对方应该如何,而是坦陈对方的行为带给你的困扰是什么,坦陈你的感受,这才是一个灵魂成熟的人该有的方式。

在那个例子的后半部分,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反越界行为时,我选择去跟对方坦陈我的感受。最后她向我道歉,并且第二天早课的时候,让我坐回原来的位置。

当然,并非所有困扰都能通过表达来解决。如果事情同时困扰到双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邀请对方,在基于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一起面对和解决。有时候,除了表达以外,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就是进行自我调整。说到底,外在世界只是我们内在世界的一面镜子,外在并没有别人,有的只是自己。

从开始学习和成长,我就不断在关系里触碰到“界限”这个课题。刚开始学习建立界限时,我有过黑白分明的阶段,一是一,二是二。那个时候的界限虽然分明,但缺少温度,别人触碰到的是一个硬邦邦的我。

但这个阶段很重要,能让我滋生出守护自己所需要的内在力量,弥补小时候不被允许和缺失的那一部分。从界限模糊到界限分明却显得冷漠,其实是从一极去到另一极。这只是成长的一部分,而非完整的部分。

所幸,我回到了二者的平衡状态,因为我开始思考真正的界限的意义所在。界限的本质绝非关系的破坏或疏远,真正的界限感是带着温度的,是源远流长的细水,滋养彼此的灵魂,因为当中充满尊重与信任。

关于界限,P.E.T.沟通模式的创建者托马斯·戈登博士的人际关系信条,就完全体现了人本精神,无伤害、负责任、不评判。

我非常珍视并希望维持你与我之间的关系,但我们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需要始终坚持真诚而开放的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需求。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愿意带着真诚的接纳和同理心来倾听,并协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将我的想法强加于你。同时,当我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我也希望你能够倾听我。

但是,当你的行为影响到我的需求时,我将会真诚敞开地告诉你,你的行为是如何影响我,并且相信你会尊重我的需求和感受,试着改变那些我无法接纳的行为。同时,每当我的行为令你无法接纳时,我希望你也能真诚敞开地告诉我,这样我也可以试着去改变我的行为。

当我们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同意每一次冲突的解决都不是凭借权威的方式,让一方获胜而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我尊重你的需求,同时我也必须尊重我自己的需求。因此,我们努力寻求一种双方都可以接纳的解决方式。你的需求将会得到满足,同样,我也可以满足我的需求。没有人会遭受损失,我们双方可以共赢。

在这种方式中,你能成为一个可以满足自己需求而且持续成长的个体,而我也同样可以。因此,我们能够拥有一种健康的关系,彼此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相互尊重、爱以及和平的氛围中,我们彼此相处并建立持久的联结。

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