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升级认知,才能突破人生天花板唯有升级认知,才能突破人生天花板我们对于“认知升级”这个说法并不陌生,然而,什么是认知呢?让我们先从限制说起。
在我看来,一些人对事情的看法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职业才出现了问题。
有个屡次跳槽,却总在低水平徘徊的人找我做咨询。分析之后发现,他总期待一个机会,期待企业给他充足的发展空间,给他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他看不起平时的工作,认为那是琐事。于是,在一家企业工作半年,一旦等不到机会,他就离开。他的想法是:干一票大的。
期待有所作为并没有错,但是他没有看到另外一个角度:老板也只有看到他的能力表现才能安排更重要的任务给他。换言之,他在工作中不仅要积累能力,还要积累能力的表现,逐渐获得别人的认可。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些琐事或许也是必经之路。看到这一点,他就安心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道理似乎非常简单,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他原本的信念里,“有才华就应该有机会”“即便是等待,也该告知明确的期限”“如果做一些小事,那就是对自己的侮辱”……这些都像枷锁一样束缚着他的发展。而这些想法就是他对世界的认知,在他看来,本该如此,于是,他才会执着。
认知升级是一个热门的概念,然而,热议的同时,更多人在内心升起一种新的疑惑:到底什么才是认知?认知真的那么重要吗?认知能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简单地讲,认知,就是一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会怎么看立交桥?一个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又会怎么看庄稼地?一个人出国留学,他怎么看自己的教育背景?一个人失业了,他怎么看待这种经历?人工智能被人称为下一个改变人类的技术,你会怎么看这种技术给你带来的改变?看到一个人靠写作财务自由了,你会受到什么影响?凡此种种,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组成了他的认知体系。而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行动决定了结果,反过来,结果再次调整了认知。
认知不等于知识,在知识没有和一个人独特的个体经验世界产生关联的时候,那些知识是属于别人的,即便能够背诵出来,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人肉储存器”。认知也不是简单的理解,如果只是“自以为”地懂了很多道理,却从不付诸行动,那并不是认知,认知的基本特点就是改变人的行为。认知也不等于无意识的、被迫的盲动,如果就只是“没有办法”,或者“别人都这么做”,就像是随大溜地跟着别人买房、炒股,即便获得了成就,即便赚钱了,那也是“投机”。
认知很难讲得清,但是认知的表现形式却很容易体会出来。
认知是一种视角。认知丰富的人,一定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不会固执己见,陷入单一的判断。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经常会说要学会换位思考。这个换位,换的就是视角。
曾经有一位客户,因为难以处理职场关系找我做咨询。在咨询过程中,他一直抱怨别人拍领导马屁,给领导送礼,自己不送礼,不拍马屁,所以才得不到升迁。我问他,你觉得,如果你是领导的话,你会欣赏什么样的下属?他是聪明人,一下就明白了。他也知道,领导并不一定喜欢送礼、拍马屁,领导最欣赏的,还是能帮领导解决问题,执行任务,达成目标的人。他原来看到的,只是带着嫉妒和不满视角下的假象。更多视角,带来更多认知。
认知是对于价值的判断。每个人周围总有价值判断的高手,他们总能判断得出哪只股票更值得投资,什么时候该买哪里的房子,什么职业才有发展空间,什么才是未来的趋势。在这些准确判断的背后,一定是有对于价值判断的准确认知。
我曾给一家企业的部分管理者做一对一咨询,遇到一个管理者,聊到职业经历的时候,他谈到了自己十多年间的每次职业选择都是基于不同的标准。有时候是基于能力提升,有时候是基于稳定平衡,而最后这一次,他的想法也非常明确:我要找到一个万亿级别的盘子。我问他,如何判断一个盘子是万亿级别的呢?他说了三点:看业务影响力,看与最新技术相关度,看竞争对手,然后,综合评估。他的发展很好,就是因为认知帮他做了准确的价值判断。
认知是一种对于方法的选择。比如对于获取财富,有人选择创业,有人选择投资,有人选择依靠写作,有人选择成为网红,甚至有人选择违法犯罪。这些选择的背后,有基于对自我的认知,也有基于形势、趋势的认知。
我给咨询师们讲课的时候,非常强调职业伦理与道德。在我看来,职业道德并不是道德层面的评判,而是每一个从业者对于自己职业本质的认知。比如咨询师需要真诚,因为咨询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唯有真诚才能推进咨询,真的帮到来询者。那些耍小聪明,甚至利用专业设置来蒙骗来询者的咨询师,本质上是对问题逃避、对自己不自信,并且对职业价值错误认知。
认知还是一种对于结果的态度。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失败的经历,然而在失败之后,有些人的态度就是失望、沮丧,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就是稍做调整,奋起再战,还有些人对于失败十分平静,泰然处之。我们已经听腻了积极心态,可是有没有想过,真正的积极心态不是勉强为之,而是建立在对一件事的积极认知之上。
有一次在一家企业给一个员工做辅导的时候,正值他们组的一个项目以失败宣告结束。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既有内疚和不安,又很会调整自己。他向我说了很多自己已经调整好的表现,看上去,他真的没有遗憾了,甚至表现出了不在乎的态度。我觉察到,他一直在讲话,其实是在找理由说服自己。我问他,你真的不想成功吗?然后,他就沉默了。之后,我和他一起分析原因,他发现,从一开始他就对这个项目有保留意见。整个过程,他一边在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个项目不可行,一边又希望证明自己的执行力——我能把这件事做好。如此纠结,出现任何结果都不会如意。想明白这些,他才释然了,不仅知道如何面对结果,而且知道如何面对未来的选择:认真分析执行过程中的提升点,并在以后接受任务之前保持全面真诚的沟通。我想,发挥作用的,不是心态那么肤浅,而是心态背后的认知。
有认知,就有认知的层级,有认知的程度,也有认知的限制。认知是非常理性和客观的,只有保持持续认知升级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格局与视野。认知在哪一级,格局就停在哪一级。